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行业聚焦  > 正文

天天讯息:科技创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日期:2023-04-13 10:38:54 来源:科技日报

杨可佳/中新社


(资料图)

实习记者孙瑜

抗日战争时期,故宫博物院为了保护文物,将以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为主的众多文物南迁。其中,16647箱文物珍藏、约85%的南迁文物于1939年辗转来到四川乐山,安然保存至1947年,无一损毁遗失,全部完璧东归。

这些文物跨越万里而幸免于战火,创造了文物史上的奇迹。

为缅怀先辈文物典守精神、鼓励青年文保科技人才发展,近日,第二届文化遗产保护青年学者论坛在乐山召开。12位青年学者代表围绕文物保护材料、文物病害机理、文物预防性保护、文物分析检测、文物保护标准化等议题分享了研究成果,多位前辈专家予以点评。

“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是文物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说,希望青年学者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通过论坛交流拓宽学术视野,提升创新精神和学术能力,深入实践,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体力量。

识别“消失”的文化遗址

论坛上,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张梦迪介绍了关于长城烽火台的研究。

烽火台是古代军事工程信息传递设施,其形制和空间分布反映了古人军事信息传递方式。但由于保护不善等原因,许多烽火台已经消失,依靠现有数据无法还原其位置与形态,难以推测准确的烽传路线。

这就需要挖掘历史信息,尤其是历史遥感图像,从中再识别烽火台。

以前,历史航片研究大多以目视方式进行,耗费人力物力,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却能迅速自动完成识别检测工作。

研究团队决定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自动识别检测烽火台。其研究难点是需要针对烽火台及选取航片的特点修改现有深度学习方法,以提高识别精度。团队先基于采集的图像对烽火台进行标注,并建立数据集,然后使用算法改进目标检测网络,并基于对模型数据集进行训练,通过多次实验,最终得到高性能、高精度的检测模型。

他们将模型应用于历史航片,成功检测到长城资源调查中未记录、甚至已消失的烽火台,并连接出新的烽传路线。

这个报告令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陈同滨想起了一段往事:2000年,她受理《新疆吐鲁番地区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项目,令人发愁的是,做7万平方公里地区的规划,却连50000∶1的地形图都没有。后来,她找到了国土资源部遥感中心,签订了一份6万元的合同,购买了7万平方公里的卫片影像图。

“这张卫片影像图,支撑了我们整个任务的完成。”陈同滨说。

在陈同滨看来,不可移动文物的辨识是文物保护整体工作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卫片、航片等地理信息技术为超大型文化遗产辨识提供了有效支撑,而智能检测技术进一步提升了支撑力度,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技术发展方向,有助于文化遗产的价值研究和保护管理。

谈及下一步研究计划,张梦迪表示:“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文化遗产保护。”

交叉学科技术焕发文物生命力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赵国英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交叉融合是让文物“活起来”并重新焕发生命力的重要途径。

“具体而言,现代技术能够揭示传统历史学研究方法难以获得的物质组成成分、结构、工艺、性能和用途等多种信息;量化分析方法的引入可以更加精准快速地评估文物病害程度,提供更加有效的保护材料和方法措施。”赵国英说。

故宫博物院馆员张琼在论坛上分享的关于故宫养心殿后檐窗罩明瓦材料的研究,就是文物病害机理及预防性保护领域的一个代表性研究。

故宫养心殿后檐两处窗罩上覆明瓦1500余片,原材料为海月壳。因长年暴露于室外,海月壳整体保存不佳,已出现透光性下降、表面污染、结构分层、碎裂等病害现象。

张琼等人运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微区能谱、光纤光谱仪等分析仪器对明瓦的病害机理进行研究,并通过试验给出缓蚀处理方案,该方案能在海月壳表面生成缓蚀层,从而有效提升其耐酸力,起到长久防护作用。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副研究员郭娟团队构建了考古木材全含水率范围保存状态无损精准评估模型,为木质文物的化学信息提取与保存状况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南京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张诺基于理化、光谱、质谱等分析手段对不同劣化程度的纸张性能进行测试,探讨了纸质文物劣化程度的量化指标及环境对纸质文物的作用机制。

她们的研究引入交叉学科技术手段,令传统的瓦片、木质、纸张文物重新焕发生机。

此外,构建既符合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文化遗产保护标准体系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关键、亟须标准的制定,也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和国际对话。

2021年5月,故宫博物院成立文物保护标准化研究所。论坛上,该所副研究馆员李恩重介绍了文化遗产国际标准化发展现状。同时,他建议:“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化领域的国际合作,推动先进适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化文件的采用,加快我国文化遗产国际标准化人才培养。”

让文物的灵魂“立起来”

来自乐山故宫文物南迁历史研究院的学者彭海军,以《乐山故宫文物南迁旧址保护修缮实践探索——以欧阳道达旧居抢救性保护修缮为例》为题,介绍了对乐山市级文保单位欧阳道达旧居的修缮保护工作。

文物南迁时期欧阳道达是故宫博物院乐山办事处主任,在故宫博物院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南迁至乐山文物的典守工作。

彭海军介绍,欧阳道达旧居修缮保护的范围以建筑本体为遗存保护核心区,核心区外扩10米为周边环境协调区,修缮内容包括地面、木柱、木构件、门、墙等。修缮工作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恢复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川南民居风格。

他的报告引来与会专家热议。

“做展陈,不仅要关心建筑,更要关心当年那批人是怎样生活的。”东南大学教授朱光亚认为,“故宫南迁旧址修缮,最核心、最重要的是展现当年那批先贤们的斗志,以及他们保护文化遗产的奋斗精神。”

前辈专家们都认为,对于文物的修缮,特别是名人旧居建筑,技术手段需要和人文精神融合起来,展现文物所蕴含的精神力量,让文物的灵魂“立起来”。

3月31日下午,朱光亚来到欧阳道达旧居实地参观。他在旧居窗前驻足,看了看屋外开满油菜花的田地。在通向欧阳道达房东屋子的小径尽头,他再次提及文物南迁历史,“这个空地可以做点浮雕或展板,讲一讲当年的故事。”

标签:

推荐